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0-09-11

南职院〔2020〕51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打造一批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 “三教”改革,参照《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2020—2022年,服务学院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考核认定”的总体思路,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计划、分步骤建成若干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10个左右满足学院教育教学和职业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院级团队,通过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其他专业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院级示范,分步创建。分步支持建设院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学院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院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三)择优培育,严把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严把入口关。注重过程培育,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验收,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三、立项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2.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0-15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占30%以上;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兼职任教人员不少于20%。

3.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历(经验)的教师;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

4.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团队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承担院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含创新创业课程、课程思政课程等)开发,并较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

5.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工作。

(二)标志性成果。申报团队须符合上述基本条件,同时,所在教学单位及专业(团队)在以下10项成果中不少于5项:

1.教学改革项目获得院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

2.省级及以上立项建设的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双高”推荐建设的专业群;

3.承担市级及以上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任务或者承担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的专业;

4.牵头建有市级及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或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或技能大师工作室;

5.近五年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仅限政府类,含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6.校企合作基础良好,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近五年承接市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2项及以上;

7.近五年教师获得过市级及以上奖励(仅限政府类,含教学名师、教师团队、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等);

8.近五年承担有厅级及以上教改课题(含职业教育研究课题)1项或公开发表有关教改(含职业教育研究)学术论文5篇以上;

9.具备一定的中外合作基础,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10.承担已通过验收的市级及以上教学建设项目。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安排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按照专业领域,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与相关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学院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借鉴成果导向理念,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项目建设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促进团队中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团队中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按照诊改制度要求,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与国内外职业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院内外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南职特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五、进度安排

(一)总体安排。2020—2022年,每年分批次分专业进行遴选立项、培育建设、验收认定、成果推广,建成10个左右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

(二)实施流程

1.遴选立项。符合条件的自愿申报,填写《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将申报材料提交教务处。教务处据立项条件进行初审。教务处初审后组织专家评审,将评审结果上报院长办公会审议,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立项建设。

2.培育建设。各立项院级教学团队根据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团队建设方案,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并按年度提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

3.考核验收。团队建设完成后,教务处统一组织考核、验收。验收合格的,正式认定为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验收不合格的,取消团队建设资格。

4.成果推广。各立项建设的团队建设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凝练可复制、可应用的典型成果,在本校推广,并力争在在区域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务处结合学院实际,做好总体规划,制订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院级团队建设组织实施工作;人事处负责师资配备规划,落实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的制度举措等;系部负责团队建设任务(如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及课程开发等)的指导、督促及实施。

(二)加强政策支持。学院设立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学院为团队建设创设必要条件,将教师参加团队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学院将团队建设情况作为专业建设计划、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重大项目评价因素。团队教师参加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三)完善工作机制。教务处要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四)加强经费保障。学院列支专项经费,支持院级团队立项开展课题研究、研讨培训、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等工作。

(五)强化督查评估。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和督查指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成果产出导向,对未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达不到绩效考核要求的,取消项目承担资格。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南职院【2020】51号.rar